本网讯11月24日早上八点三十分,慕尼黑大学教授Vollhardt先生就《帕特默斯》对荷尔德林的学术的社会化进行了阐述。学院师生代表对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卢铭君老师代表德语系送上礼物。
卢铭君教授与Friedrich Vollhardt教授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著名诗人。《帕特默斯》(Patmos)是荷尔德林于1802年应洪堡方伯所托,接替克洛普施托克写成的一首长赞诗。
Fr
iedrich Vollhardt教授
首先,FriedrichVollhardt教授对荷尔德林的生平和创作这首赞歌的背景做了介绍。他指出,赞歌遵从品达传统,以十五行为一歌(Strophe),三歌为一组,共五组。随后Friedrich Vollhardt教授主要就诗中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进行了详细分析:在第一歌中首先提出了神性很近但却难以把握。人们希望直接认识神性,然而却陷入了无法承受的危险。各个不同时代的英雄如同这一座座山峰各自隔绝,要利用羽翼,桥和水克服这种隔绝与孤立。
在第十五歌中,教授指出,“derfeste Buchstabe”在这里指圣经,对圣经的pflegen即对圣经的阐释,虔诚派认为字是灵的载体,而启蒙派认为要扬弃“字”,不应把教条的文字作为出发点。 关于这两种关于“字”与“灵”关系的争论,诗中的回答是“Bestehendesgut gedeutet”, Bestehendes在这里指存在的圣书,这里体现出荷尔德林认为在灵化的历史进程中用“字”来代表“灵”成了趋势。
德语系学生与教授合影留念
最后,现场学生就长赞诗的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Friedrich Vollhardt教授详细地进行了解答。整场讲座座无虚席,FriedrichVollhardt教授的讲座加深了现场师生对诗歌的理解,也为大家对诗歌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