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日,郑立华、杨晓敏教授主编的“跨文化研究与跨国企业管理”丛书在外研社出版,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304am永利集团跨文化研究中心从事跨文化企业管理研究多年,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而且有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研究团队,先后开展了“欧洲企业在中国”和 “中国企业在海外” 两个系列的研究。他们发挥各自的外语优势,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于中外文化差异的细微之处苦心耕耘。这套丛书所呈现的正是从这两个系列研究中筛选出的精品,计划出10本书,目前已经出了3本。
臧宇的《在华意大利中小企业中的跨文化互动——斗争、妥协与融合》调查了近五十家在华意企以及有关组织机构,对其中的70位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经历各异的中意人士进行了访谈,并组织了10次小组讨论,探讨了意大利在华企业的跨文化管理问题。
张志智的《信任与交际——在华西班牙企业中的信任问题研究》对中西跨文化互动过程中的信任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地理、气候、传统生产方式等三个方面,对两国信任观差异的根源进行探讨,阐释了信任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相互联系。
黄秋凤的《在华英资企业跨文化冲突研究》比较了中英冲突观和中英冲突的处理方式, 从文化的物质系统、社会互动系统以及心理系统等方面深挖在华英企跨文化冲突的根源,并提出跨文化管理的建议。
丛书中的作者,各自研究对象不同,切入点不一样,但都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色:
一是都把重点放到一个“跨”字。与传统的静态文化比较不同,他们更关心的是两种文化交融过程中所发生的共时性的、动态性问题;二是基本上都使用了“参与式观察法” 、“深入访谈法”或“实物分析法”等质性研究方法。与传统的思辨方法不同,质性方法强调必须有深入、细致、系统的调查研究,而且注重社会现象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但与同样注重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不同,质性方法不寻求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侧重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深入、动态的描述和分析;不追求社会现象的代表性,而强调对特殊现象进行探讨,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新视角;不从研究者的假设出发,而注重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对世界的意义建构;不将事物凝固起来进行数量上的计算,而倾向于使用语言和图像对有关人和事进行描述和解释,追踪事件的变化过程。三是理论建构走的基本上都是自下而上的路线。他们在研究之初往往没有固定的理论预设,而是从调查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中产生理论假设,然后通过不断比较逐步得到充实和系统化,进而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建立“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即从研究者自己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中构建的理论。
郑立华、杨晓敏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希望通过这套丛书,为推动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提高国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规避文化风险的能力作出一点微薄的贡献,也能为外语院校探索科研如何服务社会作一次有益的尝试。